又到了一年的毕业季,租房,是毕业生们踏入社会将直面的第一个问题。
汹涌的需求让大家不得不承认,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住房租赁是不折不扣的刚需。
全球都是如此。
住房租赁需求坚挺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流动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年轻人工作变动等造成的主动需求;土地成本高企、住宅郊区化、租售比失衡、房价上涨等的被动需求。国内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方式,也为住房租赁市场注入生机。
预计到 2030 年,全球 2/3 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但城市化并不均衡,那些有经济活力的大城市会持续有大量人口流入,但往往也是房价高企的区域。伴随生活、工作方式的转变,许多个人和家庭主动选择租赁。
需求大是没错,但在住房租赁供给市场,并不全是好消息。
例如,国内的长租公寓市场,在近两年不时传出“爆雷”或“跑路”的新闻,被媒体形容为“乱象丛生”、“至暗时刻”。
这样的供需反差下,让关注住房租赁市场的人们疑惑:从投资的角度,住房租赁市场无疑是块大蛋糕。但住房租赁行业到底挣不挣钱?
01
EQR平均股东收益年复合增长率8%
从投资角度来看住房租赁资产,首先要放眼全球。这样才不会一叶障目,错失掉好的投资机会。投资,要找好的市场中,潜力大的资产。
我们拿海外成熟住房租赁市场为样本来看,首先可以看到一个显著特点:
发达国家租房市场非常多元化,有很多选择。
以美国为例:
在美国可以租赁的房子包括单独住宅(single family)、联排别墅(townhouse)、多单元住宅(multi-family)等。
当然,不同类型的占比不同。美国租赁房产中,多单元住宅(multi-family)的占比较大,且市场体量还在持续壮大。
就在今年初,华盛顿州民主党籍的参议员就发起了一项新的提案:在全华盛顿州范围内,所有人口超过1万5千人的城市中,禁止在任何区域限制多家庭户型住宅(Multi-family housing)的建设。
该提案并不是要求这些城市只能建设多户型住宅,而是要求允许在过去划定为单户住宅(Single-family home)社区的区域可以建设双层、三层多户型住宅或者是公寓楼。
这就意味着,一旦提案获得通过,在人口超过1万5千人的华盛顿州城市中,将不再有单户住宅的土地区划。取而代之的,将是Multi-family。
废除单户住宅区的法案并不是华盛顿州议员的首创,在2019年,俄勒冈州已经在所有人口超过1万人的城市,全面禁止了单户住宅的区划。


Multi-family在国内也被叫作集合式住房、或长租公寓。它类似于国内的“集中式长租公寓”——兴建、改造、收购或租赁整幢楼或物理上集中的房屋,将其作为公寓出租的模式。通常会有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统一的租赁和物业管理。
不仅是政府倡导Multi-family这种长租公寓地产类型,有经验的投资人也往往把它作为首选。像黑石、喜达屋等就都比较钟情于长租公寓类别,长租公寓更是喜达屋的传统优势之一。
因为从投资角度,这类租赁资产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租金收入。而且,它还有作为投资资产的属性,会有资产增值带来的价值。
在风险管理方面,Multi-family这种多单元长租公寓模式,不仅更易保证资金流动。而且,还可以让资产保值更稳定。
如果独立别墅几个月内没有找到租户,房屋空置(vacancy)的比例为100%。而多单元房产,空置风险被多个单元分散,整体的空置的比例就会大大降低,自然能有更好的资金流动性。
在保值上,也早有市场验证。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很多人支付不起银行贷款,失去了房产,或无力购买房产,这些人会转而选择租房,促进了对多单元房产的需求量。
今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也再一次验证了这一点。美股长租公寓委员会刚在5月底对全美1150套长租公寓租金支付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截止5月27日,有93.3%的公寓家庭已全部或部分支付了五月的住房租金。
因为以上这些特征,Multi-family这类长租公寓资产自然可能带来不错的投资回报。
以美国第一家上市的公寓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也是美国最大的公寓运营商EQR为例:
EQR成立于1969年,在1993年上市。它定位于在美国最高增长和最繁华地区收购、开发和管理高品质公寓。较高的资产包质量和稳健的运营效率致使其市场份额始终高居前列。
稳健的财务杠杆,加之其在运营端长期以来优秀的表现贡献了稳定的现金流,使其得以称雄美国住房租赁行业:
年租金复合增长率高于美国公寓平均水平;
平均股东收益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
EQR如何做到核心和非核心城市空置率控制5%以下;
运营管理成本占比为5.7%
在英国长租公寓市场也是一片红火。当前英国长租公寓市场上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M&G Real Estate在其案例研究中表示,长租公寓的空置率为5.2%,低于其他类型房地产的均值6.9%,且虽然理论租期以1年为基础,实际租期却达到3.9年。除此之外,回报率上,租赁型房地产也超过商业地产、股票和债券。
02
海外的长租公寓市场为什么少有爆雷?
但很多人可能有疑问了,既然海外的长租公寓市场这么好,为什么国内的长租公寓市场目前却显得有些惨淡?
不能否认,长租公寓的商业模式是成立的。从国内来看,单店盈利的大有所在;从国外来看,像EQR等,早已是业内标杆。
这个模式并没问题,行业也有未来,但国内一些长租公寓运营商“玩坏了”。
简单地说,国内一些长租公寓企业将租房当作金融来玩,或者扩张过于激进,甚至高买低卖。说到底,拿房成本高、资金成本高,导致盈利艰难。
国外的长租公寓运营商为什么玩得转?
首先共同的一点是,大家始终主要围绕公寓租赁服务。
作为一类以租金为主要收入的资产,其设计和开发的逻辑必须以最大化租金收入为目的,这就需要资产所有者有足够多的可出租单位,并尽可能延长长租公寓的寿命,以减少维护成本和保持租金水平;同时,最小化租客的流动性以减少空租期。说到底,公寓运营有两个重要指标——租金溢价和降低成本。
海外各国的具体操作方式各有不同:美国的长租公寓主要运营商是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房地产证券化的重要手段)、私募基金和开发商,属于重资产模式;德国的主要运营商是开发商和住房合作社,属于重资产模式;日本的主要运营商是建筑商转型的物业托管机构,属于轻资产模式。
这些模式听起来有些复杂,但总结起来,都有几大共同的关键点:
首先从外界环境方面,这些市场上政策和监管比较到位。
例如,政策上,如何平衡市场各方的利益,来改善供需关系。监管上,住房租赁市场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要能保证供应方、运营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还有,像公寓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资金流向的透明性、信息披露等的监管,等等。
例如,最近日本长租公寓管理修正法案通过批准,并且即将实施。具体来说,新法规对“二房东”租金差模式,制定了新的规定和处罚措施。包括转租在内的公寓租赁管理业务,政府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监控。
另外,在模式方面,长租公寓模式有两个关键点:资金成本和税赋成本。税赋成本暂且不说,从企业自身的努力来讲,必须找到低成本融资渠道。
在这方面,海外的长租公寓公司也摸索出了许多成熟的经验。以美国为例,美国公寓市场可以依赖成熟的REITs市场来获得充沛的资金。

(资料来源:哈佛大学住房联合研究中心、2018贝壳租赁白皮书)
以上内外部的因素,为海外长租公寓市场保驾护航,所以少有爆雷。
另外,海外租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充分且良性。而且,在市场化的力量中,机构比例在上升。市场化力量为主的发展方式,带来的是对长期利益的追求,不容易畸形发展。尤其是大批机构的介入,让租赁行业得以更加规范。
市场化力量充分介入,就是供应主体以市场为主,由私人业主或者专业机构提供租赁住房,包括从前期投入到后期经营管理。这样的好处是,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而机构化渗透率程度的提高,则会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的水平,进而提高租赁资产的经济效益,降低风险。成熟租赁市场正在快速沿着这个方向演进。
例如,美国租赁住房的供给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私人与房地产开发商提供的市场化租房,占比约为81%;二是保障性的联邦政府资助住房,占比约为12%;三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享受税收优惠的租赁住房,占比约为7%。
日本的机构的渗透率也在逐年提升。有研究显示,1993年全日本共有约1814万套租赁住房,其中仅有16.5%由专业机构管理,而2013年日本租赁住房的总量上至2281万套,由机构管理的比例也上升至35.8%。
随着海外长租公寓等租赁市场的机构化渗透率逐渐提升,多个企业得以踏准市场节拍,精准投资,审时度势及时变换市场进攻的节奏,诸多发达国家的租赁市场中都诞生了各自的龙头企业,并助推了私募地产巨头的成功。例如,前面提到过的EQR、喜达屋,还有Vonovia——德国最大的地产上市公司等等。
例如,喜达屋就是在低点进入海外长租公寓市场,并通过与EQR的强强联合而迅速崛起。
1991年喜达屋资本集团成立,当时美国地产市场遭受到储贷危机的冲击。1992年,喜达屋资本集团发起了第一只机会型私募地产基金及其附属基金Starwood Opportunity Fund I & IA(SOF I),从FDIC(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储蓄贷款协会等金融机构处低价购买了6400套出租公寓。仅18个月后,喜达屋资本就用这6000多套公寓交换了当时已是全美最大出租公寓REITS公司的 EQR的经营份额,进而成为其股东。很快,喜达屋的一号基金搭乘EQR上市的便车获利退出,很好地兑现了投资收益。此后,喜达屋的创始人Barry Sternlicht 还在EQR担任了多年的董事。
03
全球长租公寓“猛进”+“高歌”
EQR、喜达屋等都是美国长租公寓的成功掘金者。在其他市场,长租公寓行业也显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
以长租公寓市场成型时间相对美国等区域晚一些的英国为例。
近几年,英国长租公寓市场不仅高速猛进,还一路高歌。在2017年左右,英国长租公寓市场呈现爆发之势。
2016年,英国长租公寓市场进一步规范化和成熟化,汇丰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为长租公寓开发提供贷款。这表明,英国长租公寓市场正式集齐了机构开发者、机构投资者、机构借贷者参与,市场愈发完善。
紧接着,数据显示,仅2017年,英国长租公寓市场就吸引到62.7亿英镑的投资,比2016年同期增长25%。
当时的预测数据显示,未来六年英国建后出租领域投资增长率将超过180%,未来三年会有近80万英国居民搬进长租公寓。
巨额的资金涌入英国长租公寓市场,各个大型投资机构都想分一杯羹。
有英国本土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在欧美拥有长租公寓开发经验的外来开发商(做前期开发工作);也有各大主权财富基金、保险和养老金投资机构(做后期接收建成的长租公寓)。
比如,在2018年,代表英国投资风向标的本土房地产巨头British Land宣布,将对英国长租公寓市场投资40亿英镑,第一个项目选在西伦敦Ealing。
为什么英国的长租公寓多集中于伦敦?
因为伦敦的住房缺口在英国是最大的。伦敦的住房问题是英国最常被提及的问题之一,也是历届政党选举时都会提出解决方案的问题。
由于英国人口的不断增加,新房供给紧张,房价的高企和原本租赁市场的缩水,新兴的长租公寓市场获得了极好的发展窗口,从而在保持良好空置率的情况下,体量不断增大,且市场不断规范。因此长租公寓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供需落差推动长租公寓行业高速发展,在全球基本是共同的市场规律。在中国也不例外。
虽然相较海外长租公寓市场的一片红火,国内长租公寓市场表面上显得有些惨淡,但深入行业里却发现,保持平稳扩张的长租公寓企业单店盈利的大有所在,而且还能看到一些暗流涌动的新现象。
6月,国内长租公寓市场可以用4个关键词形容:回暖、政策红利、配建、抄底。
6月,全国多地出台扶植“住房租赁”与“租售同权”政策。伴随着行业回暖,长租公寓品牌方推新品、进新城、收并购,表现活跃。多家头部房企总额超千亿资本加码“城市更新”,配建公寓成标配。长租公寓成交量反弹。
例如,6月24日,德信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抄底美国公寓“资产包”;雅诗阁在今年1-6月还“逆势抄底”了3000间物业。
同时,房企系长租公寓的融资一路“乘风破浪”。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房企在租赁市场已经发行的公司债券及ABS融资金额分别为111亿元和15.66亿元,规模基本与去年持平。这背后的现象值得深思。
【ABS融资:是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租赁蓝海,价值不言而喻。
仅在国内,根据国家统计局等综合数据显示,我国租赁人口持续增长,租金支出不断增加,2030年房屋租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2万亿。
摩拳擦掌的参与者们看到,经过风雨中奔跑的十年,中国的长租公寓行业正在快速发酵和成熟中。
经过2019一年的盘整和挑战,行业从业者更加理性和自律。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公寓企业意识到要更加谨慎,会倾向于盘整现有的存量资源,而非盲目地拿房扩张,并有意识地提高资产合规性认识,更注重利润,提升精细化运营能力。
在回归理性、精细化经营的同时,一些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和融资渠道。例如,以收购改造这种轻资产的模式来获得长租公寓资产。同时,积极寻求与投资公司、甚至是海外的养老基金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资金成本比较低。
市场环境也在逐步完善。从2015年开始,中央及地方政府就不断地在推出行业扶持政策,从制度建设、市场培育、改善供应、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快速推动租赁式公寓市场的发展。租赁式公寓被认为是解决人口增长、住房难等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落实“房住不炒”政策、构建“租购并举”住房体制的重要手段。中国的租赁式公寓市场是值得期待的。
在全球范围内,可以预见,长租公寓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并因为政策原因和经济发展趋势,从而可能促使其市场体量在未来实现进一步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