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向唐宁提问—金融创新与风控的逻辑

11期.png

~~~【客户李先生】前几年金融领域给大家的感觉是,一方面有很多金融创新,特别是一些互联网公司开始搞金融,风光无限;一方面又是步步惊心,一不小心就踩坑里了。所以大家在投资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资产的增值,还要考虑风险的问题,请问唐总对如何把握收益与风险的平衡怎么看?~~~

【唐宁】我是从几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的,一个是从金融创新的逻辑上来讲,的确是要坚持规范和发展两条腿走路。规范、风控是第一位的,金融底蕴是第一位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在我们对过去几年市场上很多那些一哄而上的浮躁也有了反思,大家都有了反思。

举例来讲,当时一度圈子里还搞好多那种理财节,大家还有印象,有的机构提供15%的回报,有的机构提供18%,有的机构提供20%,大家都去那个20%的,这是完全不靠谱的逻辑。那个20%它的底层资产是不是能够有很好的风控呢?

另外同样的例子,咱们当时讲,互联网金融要有极强的极好的客户体验,叫一键即得,得特别的流畅、特别的舒服,有很多时候要让人眼看到是在左边而不是在右边,他就会先点进去。或者是通过什么大数据研究他的使用行为这些东西。但是相比最终客户能够从购买到高质量的金融投资产品的角度上来讲,这些所谓的前端的优化、前端的用户体验非常苍白。跟最后他买了之后,能不能一年之后、十八个月之后相关的人还款,或者真正他所要的金融的那些收益、回报其实是滞后的,并不是那些所谓的一键即得的类似这样的这种体验。这个跟电商是很不同的,电商的话这瓶水,品牌的水高质量的水,我越便宜买到它越快买到它当然最能够解渴。但是如果这是一个金融产品的话,我要看它最后是不是能给我带来相应的收益,它的那些风险可控,这个可不是所见即所得的东西。

所以对这些来讲,真正像宜信这样在金融创新领域持续引领的赢家的突出特点,就是有这样的金融底蕴。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有金融方面的技术,不仅仅是互联网方面的技术,我们的用户体验非常流畅,但最关键的是底层资产的质量到底是不是好,我觉得过去包括风险投资机构也有很多的这种反思,不能完全按照互联网公司的逻辑去看待企业的价值,否则的话,你的钱借出去还不容易啊,关键是还能不能回来。我觉得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就是从风控的逻辑、客户的角度来讲,并不是说要固收思维,就是说我的本金永远是要回来,并且还能够获得固定的收益,那是固收的逻辑。而资本市场完全不是这个逻辑,资本市场它起起伏伏,任何一个时间点都可能有波动,它就是另外的逻辑。而保险保障是完全不同的逻辑,咱们谁都不愿意要保险公司给咱支付的那些赔偿,最好不出事才好呢。所以我觉得不同的资产类别给客户带来不同的收益,起到不同的作用。

那么对于高净值客户也好,对于中产阶层大众富裕阶层也好,真正管用的是资产配置,是一个科学、均衡、稳健、长效的资产组合。才能够让它可以拥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样的一个逻辑。而并不是说,我这边看好了一个产品,我研究研究,我那边听说了一个机会,我研究研究,这是过去的所谓的投资,但是不是科学的投资。科学的投资一定是自上而下的,一定是说我有多少可投资资产,然后我每一个相关的资产类别,要有多少配置的比例。我百分之二三十是固收,我百分之二三十是一级市场、风险投资,我百分之二十是房地产金融,我百分之二十是资本市场等等,是这个比例是这个配置最终对客户有最大的帮助。所以在未来来讲,不同的资产类别起起伏伏,呈现不同的表现的时候,最终综合地客户能够获得一个均衡、稳健、长效的回报。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相关推荐

X
提示

error

确定

error

X
温馨提示

确定取消交易 返回